孔子诞辰日 【直报网北京9月28日讯】(和治友德)今日为孔子诞辰2576周年纪念日。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-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人,系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先河,倡导仁义礼智信之理念,其思想体系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。 ![]()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其言行与思想整理记录,编纂成儒家经典《论语》。这部典籍汇集了众多智慧箴言,其思想贯穿古今,千百年来被视为中国人实现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至高准则。其中大量内容记载了孔子对健康养生的见解与实践,对后世中华养生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。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孔子的四大“养生锦囊”! 锦 囊 一 饮食养生:八不食 《论语·乡党》记载其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的饮食理念,“脍”特指精细切制的鱼肉类。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,孔子对饮食文化有着深刻见解。 孔子提出系统的“八不食”准则:包括腐败变质、色泽异常、气味不佳的食物不食;烹调不当、非应季食材、切割不规范、酱料不匹配者不食;同时强调肉食不过量,饮酒需节制,市售酒脯不取,佐食生姜适度。 这套饮食规范既包含食材新鲜度、加工工艺等基本要求,又涉及膳食平衡、食品安全等现代营养学理念。如“不时不食”体现应季饮食观,“肉不使胜食气”符合荤素搭配原则,其科学性与严谨性至今仍具借鉴价值,展现了儒家饮食文化的前瞻性。 锦 囊 二 行为养生:有三戒 孔子生于乱世又周游列国,曾遇到很多危险因素,面对多种诱惑,处理不当就会影响身体健康。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,孔子告诫: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 这段话是说,年轻时情窦初开,爱慕追求异性属正常现象,但过度沉迷情欲,则易损健康;人到中年,应尽量避免与人争斗,不管什么形式的争斗都会受伤,要么身体受伤,要么情感、道德、名誉受损;及至晚年,器官组织处于衰退状态,年轻时需要的东西已经不再需求,在吃穿用度、社会荣誉等方面的追求应越少越好。 锦 囊 三 心理养生:仁者寿 《论语·雍也》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与智者相比,孔子认为“仁者寿”。 “仁”是孔子培养君子的最高要求,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,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:一是仁者爱人,爱是仁的核心;二是仁者重视礼(礼制、规则);三是孔子把仁作为君子品德的核心,包含了其他所有高尚的品质,把仁、义、礼紧密联系在一起;四是仁和学相结合,即爱学习也是仁的表现。 可见孔子所倡导的“仁”包括了多方面的涵义。 情志养生是历代医家最为重视的,养生的第一要义是养心。关于孔子所主张的“仁者寿”中的“仁者”,我们可理解为心地善良、与人为善、以仁爱之心待人的人。能以仁爱之心待人者,一般比较宽容,情绪平和稳定,因而多寿。 锦 囊 四 心理养生:不断学 《论语·述而》记载:“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。”这句话描绘了一种全身心投入学问的至臻境界,学者沉醉其中,连时光流逝都浑然不觉。这种治学态度同时蕴含着积极的生命哲学——保持心灵的青春活力,以开放心态接纳新知,用热情浇灌生活。 《论语·阳货》中孔子批评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”的消极状态,强调“不如学也”的实践智慧。两章互证,共同构建了儒家终身学习的价值体系:真正的年轻不在于生理年龄,而在于持续精进的精神状态。这种“学而不厌”的态度,正是现代人应对时代变迁的重要精神力量。 ![]()
和治友德以“弘扬养生文化、造福人类健康”为使命,经过不断摸索与创新,结合西方营养学和中医养生理念,以现代生命科学成果为依据,建立了“饮食养生、行为养生、心理养生”三大养生学说,帮助人们通过三大养生收获健康。 (原标题:和治友德|孔子诞辰日:学习四大“养生锦囊”) 责任编辑:一一 【特别声明: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,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,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,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,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迅速处理,谢谢!】 解读新闻热点、呈现敏感事件、更多独家分析,尽在以下微信公号,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。
|